back to WRITINGS

参数化主的崛起新建筑代的到来 
The Rise of PARAMETRICISM - A new era of  architecture  is coming…         
作者 沈文(Wen Shen, London 2010)
Published in UED (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Beijing, August 2010, 本文已发表在《建筑环境设计》20108月刊,此为原文

 

 “参数化主义”作为一种最前沿的当代建筑设计风格,它不仅挑战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同时挑战传统建筑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研究建筑发展的业内人士关注。同时这种颠覆性的设计风格,正吸引着大批,尤其是年轻新锐建筑师,以满腔热忱,投入这场设计革命。 

2009年10月,北京建筑设计院邀请了领军参数化主义的探索和积极实践者,来自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总设计师,同时执教于英国建筑联盟[1](AA) 的Patrik Schumacher博士,对“参数化主义”做了系统阐释。期间, 他还受邀北京“SOHO 中国”做了一场关于“参数化主义”的专题演讲。
2009年10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了以《数字思考——参数化原型国际建筑展》的研讨会,邀请当今活跃在参数化主义设计领域的国内外先锋派建筑设计事务所,做项目介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也开设了非线性建筑数字化设计研习班。
同年12月,希腊最大的大学,斯洛尼卡亚里士多德大学[2],组建了“参数化主义设计实验室”。
美国南加州大学[3],USC,举行了题为“Intensive Fields”(强烈的“场”)的座谈会,对“参数化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讨论在各地蔓延……
“最前沿”的设计风格,在建筑发展“并非最前沿”地区引发关注,是一个信号,参数化主义正以燎原之势,走入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视野, 并被逐步推广。

与此同时,英国建筑联盟(AA),以其对先锋建筑的探索与实践,在学界独树一帜, 它始终立于建筑发展的最前沿,是建筑发展的风向标。其主打课程“建筑研究实验室[4](DRL)”由Patrik Schumacher率先构想并提议,于1996年与AA的现任校长Brett Steele 共同创立。AA被喻为建筑大师的摇篮,DRL则是“参数化主义”的摇篮。DRL聚焦研究和实践参数化主义风格,成功的走过了他14年的探索历程。大浪淘沙,逆势成长,DRL的阵营不断壮大,不仅成为了AA的招牌课程,同时当AA国际研习班遍及世界各地的时候,DRL的研究课题已经成为其必选的课题。DRL的毕业生在AA的留校教师中占据相当比例,同时在世界各大建筑院校,也有越来越多的DRL毕业生承担起了讲授“参数化主义设计”的教学任务。DRL毕业生以极高的就业率,遍及世界各地最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
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是当前最引人瞩目的实践“参数化主义”的事务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扎哈事务所的媒体关注度在各大建筑设计事务所中高居榜首,公司由创立之始的5人,壮大到如今的400多人,即使在经济低迷的2009年,各大建筑师事务所纷纷裁员的不景气状况下,也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国际项目中标率。扎哈事务所的设计从被指为“纸上建筑”,像变形金刚一样,正有力地站起来,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参数化主义”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

随便做一个网络搜索就会发现“参数化主义”已经成为相当引发中国建筑学院学生好奇并关注的领域。无独有偶,在一些蒸蒸日上,大规模发展建设的发展中国家,诸如印度,东欧,甚至南美,北非,一批在国外接受了最新的建筑设计理念的莘莘学子,怀着一腔理想主义的抱负,和实干主义的探索,以新锐建筑师的角色,希望把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贡献在自己国家的开发建设中。

5月的广州,广州歌剧院历经6年的历程,最终落成,迎来了第一场歌剧的上演。歌剧院是扎哈哈迪德事务所,通过国际竞标在中国落成的第一个项目,也是至今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参数化主义”风格的大型建筑。广州市民赋予了它一个最新的比喻”诺亚方舟”。广州市政府以其高度的前瞻性,接受了参数化主义风格,让这只诺亚方舟在东方起航,了解参数化主义设计,可以更好的欣赏这个建筑。
—-暗流涌动,“参数化主义”在悄然崛起,一个新建筑时代正在到来。

[1]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2] 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3] 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4] Design Research Laboratory

什么是参数化主义?
参数化主义是一种崭新的建筑设计风格。Schumacher(2010)对此做了理念和实践两个方向的诠释。
当现代主义在当今建筑设计领域,长期占据主流的时候,参数化主义革命性的诞生,其意义深远,不在于新的设计手段的运用,也不在于前卫的外形,而是在更深层面,对传统建筑设计观的颠覆。它的崛起,根本上是以社会经济生活形态的巨变作为历史条件。

参数化主义在建筑观上革命性的突破,首先表现在实体论的认识转移(Ontological shift)。即对于理解大千世界中所有实体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建筑设计里,理想的建筑形体,是以我们对实体的认识固守在以“规则几何形体”的归类之下的,比如圆柱,方块,球形等等。这种思维决定了我们对建筑形体的期待,停留在“建筑像建筑”的传统模式,而建筑像建筑的背后,是基于那些我们对习以为常的几何形体的接受,和由此实现的功能理解。所谓“创造性”,也是在传统思维中,对实体理解模式内的形式变化。而在参数化主义的设计中,对于基本设计元素的形体认识,转移到了用全新的“电脑脚本语言”(computer script)来表现并生成的,难以具体描述的不规则Nurb曲面,Nurb曲线,团点,颗粒等等。通俗的讲,即我们能够看得见的“奇形怪状”。参数化主义在实体论层面的认识转变,决定了我们看到的建筑形式上的“前卫”。这种表象背后,是建筑设计观的突破和对功能更新层次的理解和追求,因而就整体风格而言,并非为求“奇形”而追求形式本身。参数化主义风格,是基于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一个全新角度。
参数化主义在实践层面,简而言之,即每一个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元素,以建筑师设定的几何参数,通过电脑脚本语言,运用电脑强大的运算能力,按比例拉伸缩放旋转,从而自动生成的,具有内在数字逻辑关系的,千变万化的形体。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参数化主义不等同于参数化,以为它就是应用电脑技术进行参数化制图。之所以Schumacher用了 参数化“主义”,正是以此区分,两者之间有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参数化主义和参数化之间的关系在于:参数化作为一种电脑技术,对于参数化主义,是一种工具或者手段,帮助实现其风格。(Schumacher, 2009)
另一方面,参数化技术不只应用在参数化主义的设计中。如果电脑技术发明早,参数化技术本身几乎可以被应用到参数化主义风格之前的任何风格的表现中,其强大精确的作图功能,可以把建筑师从繁重的手绘制图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终归不是参数化主义。参数化主义,需要遵循从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的基本设计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参数化技术的应用本身,就已经挑战了传统建筑教学。今天,先锋派建筑师的绘画功底,并不需要象电脑技术推广以前那么扎实必需,这并不奇怪,这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就像有了计算器,有了电脑,“珠算”就不再成为必修课。相机发明之前,如果能画得逼真被视为了不起,今天创造显然比还原真实更有价值。
在具体操作上,不像传统建筑设计,参数化主义设计中,建筑师不画平面图,直接以三维为基础,做空间,做造型。在基本形体框架内,结构,形体,功能慢慢被精确完善。可以讲,追求参数化主义风格的建筑师,直接设计的不是外观,而是设计的“数字逻辑”,这种数字逻辑通过电脑运算转化成了效果图。同时因为有了以三维为基础的造型,平面和剖面是应运而生的。这对传统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颠覆。

在以参数化技术作为设计手段的支持下,参数化主义实践,需要遵循如下的基本设计原则:(Schumacher, 2010)
基本设计元素,即构成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的形体是软性,灵活,具有智能化的延展性,可塑性。见图:

 

同时,在不断演进的组织体系中,建筑之间,建筑内的各子系统间,以及到最基本的设计元素,都遵循连续渐变和关联原则,见图:         
  

换言之,传统建筑设计是在比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最基本的几何体基础上进行设计, 参数化主义正是要杜绝这些固定僵化的几何形体,避免尖锐的直角,直线,死角,同时避免简单重复,和建筑各组成部分之间封闭孤立,无逻辑关联的各自为政。见图1,2,3.


图1: “固定僵化的几何图形”:缺乏灵活性,适应性  

 

       
图2: “简单重复”: 缺乏变化和多样性

    


图3:  彻底不同”: 缺乏逻辑,秩序和关联

 

这些设计原则,决定了参数化主义设计中独有的优越性。
其基本设计元素,比那些非方即长,即圆的死板形体,有更优化的灵活性。各设计元素,及子系统之间,因为参数逻辑,被有机的联系起来,相互有呼应和交流,因而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从视觉上更流畅,有趣,从功能上更能满足个性化和多样性的要求。
在参数化主义风格框架内,设计作品的诞生,就象生物体的自我繁殖,以胚胎发育为例,不是先长眼睛,再长鼻子,先长这一部分,再长那一部分,而是各部分按比例,同时发育成长,这个比例就是所谓的参数。参数不同,所以有了世间生物体的百貌千态。
以总体规划设计为例,建筑群体的生成,它不是简单“克隆”,而是遵循着自然遗传规律,每一单体,传承共性,又有微妙变化,立足于家族遗传基因,在继承和变异中呈现无比生动。通俗的讲,所有设计元素及其子系统之间,是有家族血统联系的非孪生同胞或亲子关系,彼此有差异,又有共性,相互关联,因而不会呈现出简单重复的外形。这就是Schumacher首先引入的所谓“集群城市化”的概念(swarm urbanism)。 在建筑师手中的参数好比基因,通过不同的基因组合,既能呈现变化无穷的形态,同时又实现了其主张的建筑各组成部分之间,或者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连续渐变(continuous differentiation),而不是突兀陡变。

优秀的参数化主义设计,正是遵循了这些基本原则,通过电脑脚本语言参数化之后,自然生成的形体,因为存在内在的数字逻辑,并不是毫无章法的奇形怪状,它是最自然亲和的形体。建筑师的原始灵感,参数设定及其包含的数字逻辑,决定了设计的水准。失败的设计才莫名其妙的搞怪,视觉效果乱七八糟。


如图: Urban Fabric study (伊斯坦布尔城市规划模型)from Zaha Hadid Architects


AADRL-ParametricistUrbanism- AADRL课程 城市规划模型    

 

对参数化主义的追求,不是建筑师的异想天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性。
看看我们视野所及的这些传统建筑,基本上都是匠心突兀的几何形体。这样的存在并非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优越性,而是基于以往以规则几何形体理解实体的思维模式,究其根源,是受制于客观技术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适应。那些规则的几何形体是手绘最能实现的形体,是设计师,最容易掌控表达的形体。因而以传统形体为设计基础而形成的“合理性”,正是对那种受制客观条件的适应。这种思维进而决定了人类世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各种相关产品,都遵循这种规则模式,相互适应。进而形成了在此框架内对“和谐”和对“功能”的理解,比如既然房子是规则形体,家具也更容易出现规则形体,以适应易于安放和利用空间的功能,由此塑造了今天大家习以为常的眼前的“人类世界”。
放眼大千世界,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形体都不是规则几何形体,但他们是遵循了自然法则而存在的形体,具有潜在的最优化和合理性。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得以实现这些千变万化的灵活形体。从此意义上讲,最合理的设计应该是追求最贴近自然的形态。
而参数化主义正是崇尚“自然”(Nature),让建筑形体还原并融入自然,真正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个时机越来越成熟,电脑技术的诞生,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摆脱客观条件的限制,尽可能还原本真的世界创造了条件。因而参数化主义设计,来自大自然的形体灵感:沙丘,水滴,石头等等,都可以经设计师消化理解之后,经参数化设计过程被塑形出来。甚至参数化主义可以直接基于电脑脚本创造的形体为基本设计元素,开始着手设计,不必拘泥于任何固有概念。于是参数化主义建筑师的设计源泉,就跳出了陈旧的过往经验和既成的建筑形式,能够更接近自然。自然的奥妙无穷,滋养着建筑师,创造出最接近自然,有灵性,具有存在合理性,协调性的第二自然(Second Nature)。
以广州歌剧院为例,如果大家用珠江边的“圆润双砾”来形容歌剧院的外形,而不是歌剧院象盒子,象球,象一切人类创造的形体,正体现了参数化主义的追求,它更接近自然的元素,如果它象砾石,那自然打造的石头形状各异,给我们更多想象。广州歌剧院具有让人既能把握,又琢磨不定的形体。
此外,两个大小功能厅如果只是一个尺寸上的分别,造型完全相同,在视觉上就会少了想象空间,更不会有让观者有去发现和探索的兴致。但是如果两个功能厅的形态,毫无关联,完全各自为政,又会互相抵触,破坏了整体性。所以遵从参数化主义理念,两个“造型”在形态上不是完全孤立的,他们像非孪生姊妹一样,从形态,两者的空间定位(具有一定程度的凹凸齿和关系),以及色彩(外部为黑白对应,而室内色彩刚好相反,呈现白黑反差)等方方面面都相互呼应,具有关联。


见图:落成的广州歌剧院

前面已经提到,参数化主义以参数化技术为手段,但不像应用该技术的其他风格,利用强大的数字化功能,在制图上化繁就简。参数化主义在理念上和它们有根本区别。比如,Schumacher认为,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罗杰斯.理查德(Richard Rogers)他们那些看起来有相似特色的“前卫”风格,并不是参数化主义风格的呈现。虽然他们也用参数化技术制图,创造出更新颖变化的几何形体,但终究没有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无论如何制图,都仍然维持着现代主义风格的审美,代表着更成熟的现代主义风格。在风格上,他们只是通过参数化手段,以最低程度的“渐变”(Differentiation),来降低丰富多样性。而参数化主义恰恰不提倡简单。Schumacher 一直强调的“Complex”,并不是“Complicated”, 两者很容易被混淆, “Complex”常常被当做“复杂”来翻译。于是参数化主义就容易被曲解成了是在制造麻烦和混乱。参数化主义追求的Complex是指丰富性,多样性,富于动态和变化。它利用数字化技术帮助其实现这种更高层面的追求。通俗的讲,参数化主义不追求能被“一眼看穿”的建筑。
不追求简单,不等于必然复杂混乱。犹如丰富的思想,如果通过逻辑流畅的表达,就不仅不是裹脚布,反而因为充足的信息量,传达更多的智慧。简约的好处是走“捷径”避免混乱。人类对形体的视觉感知,是一个自动遵循“Gestalt 整体原则”的成像过程[1](Sternberg,2006)。这个 “整体图像”的浮现,是基于一系列具有潜在逻辑的视觉归纳原则,所以视觉感受上的“混乱”,其根源是因为无序,无序中没有规律可循。“混乱”是无逻辑关联产生的效应。以参数化主义风格定位的建筑师,只不过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避开混乱的根源,就不仅能从单一乏味中走出来,还能在设计中表现更多的创造。所以参数化主义提倡的是在“有序”中建立的丰富多样性,这种有序,是通过参数逻辑来实现的。

 

参数化主义设计,看待设计对象,有其独到的视角。现代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设计,建筑师聚焦在凝固不动的建筑上(Construct Edifice),因而建筑师的大量功夫都局限在了对墙,窗,柱等这些基本设计元素的处理上,因而出现了在这些元素上,奢华繁复的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现代主义开始认识并重视空间这个概念,(Configure Space),于是他们把设计重点聚焦在了空间上,对墙,窗,柱这些基本设计元素的处理,是以制造空间为目的的。也正因为空间这个概念,建筑师从视野里只有孤立死板的建筑,房屋,开始重视各实体之间的关系。极简主义正是强调空间概念的典型代表,它最大化的表现空间,而把其他元素简约到极致。而参数化主义站到了更高的层面,引入了 “场”(Field)这个概念,如何理解这个 “场”?试想“雁过留痕”,“水荡涟漪”,进入设计空间的任何物体,都彼此互动,对空间形成一个场。Schumacher(2010)举了一个直升机飞过麦田上空的画面为例,它并不是在麦田的画面里,添加一架直升机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直升机飞过,并掀起一股麦浪的生动画面。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参数化主义看待设计主体的视角,可以用“Gestalt 视觉感知心理”的理论来解析。在著名的Gestalt视觉成像原则中,有一条著名的 “图形背景感知”(Figure Ground Perception)原则[2],应用到设计中,即面对同样的设计任务和要求,如果空间和建筑设计实体是互相依存的二元对应关系,以哪个为关注的设计主体或者基本出发点,另一方就引退为辅,侧重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很不一样。在设计中,它最终会从风格中体现出来。古典主义关注构成建筑的实体,现代主义聚焦在空间上,而参数化主义更注重两者的互动。同时,参数化主义还考虑到了受众的视觉感知心理 (psychology of perception),即设计的最终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设计对象本身,还取决于受众的体验。这是一种认识论(Epistemology)上的根本转变,如果说在传统设计风格中,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参数化主义更多的偏向了世界同时存在于主体的感知中,因而建筑也是受众的主观体验和理解。因为加入了这个坐标的考虑,建筑师把设计对象放到了动态的 “场” 空间在考虑。这个“场”概念,使参数化主义高度重视设计的“全局观”,“整体性”。这就决定了,在解决设计问题时,参数化主义具有根本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对待所谓“和谐”,参数化主义建筑师,对A如何与B和谐,景观如何与建筑和谐,外观如何于室内设计和谐等问题,完全不同于传统理念。参数化主义是把这些看似独立分割的元素,在设计中统一考虑,而且认为各部分之间是动态存在的。比如在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中,两块“石头”(大小功能厅)不是孤立于环境存在,景观设计是主体建筑的自然延伸,比如,流水冲刷石头,同时石头对流沙也存在一个作用,水流和石头又共同对流沙塑形,于是成就了从歌剧院主体向外自然伸展的建筑外景观。进入大厅,内部设计也相当流畅,每一处过度都力求有铺陈和交代,这就是所谓的“连续渐变”。所有流线的伸展,空间的展开,仿佛顺应着流水的驱动力 (Water Force),去了该去的方向。Schumacher(2010)打了个比喻,比如进入森林,如树林变得越来越密集,于是可以判断,我们正越走越深,如果阳光乍现,树林稀疏,可能就到了丛林的边缘,另外从河流的走向,路径的宽窄都能辅助方位的判断.并不需要刻意规化东西南北即各种标识,使泾渭分明。在一个场空间内,人对建筑每一步的感知,会自然成为接下来对建筑走向及功能纵深发现的基础,参数化主义建筑师,充分考虑了人的感知心理(psychology of perception),并将其应用到设计中(Schumacher, 2010)。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是一个不能避免的永恒话题。 一开始就已经提到,参数化主义不是以追求前卫的造型为目的,而忽视功能。如果有人质疑,是因为还停留在以僵化几何模式的实体论层面,对功能进行期待。参数化主义对功能有了更新层次的理解,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对功能的崭新要求。
比如根据参数化原则,它要打破简单重复。首先在美学层面,是在追求变化和趣味。在心理学上,简单重复是厌倦的根源,从而形成所谓的审美疲劳。
在更深层次上,避免重复,实际是蕴含了对功能的考虑。简单重复在功能上是在扼杀选择性。比如一幢大楼,经过规则几何图形的简单复制,最多出现几种户型。一种户型里面,再经过简单复制,于是出现了大小不同的功能分区。而所谓功能分区,又是长期生活方式中总结出的套路。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住房没有厨房,显然是不能被完全接受的。但实际上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确实有一些住户,厨房并不是必须,三餐可能都在餐厅解决,因为对厨房的要求就停留在旧有生活方式内,参数化主义设计的结果,就会体现出在这种功能上弱化,提供更灵活,有选择性的空间。在中国,多少人买了房需要打墙改造,进行革命性的装修,不正是所谓传统功能观念不适应个性化要求的一个体现,参数化主义会极具前瞻性的和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接轨,这也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在建筑理念和实践中的一个体现。

再来看看扎哈事务所的北京银河购物中心项目,既没围墙,也没有正门和侧门,一楼基本上是流线型的全开放式,它把功能体现在,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面对如此一幢大体量的建筑,不论你从哪个方向来,都能方便进入大厦,而不需要被“入口”朝向限制,而绕大圈子进入大厦。参数设计无非是对功能有超“常规”的考虑,这种设计也是为了支持更个性化,人性化的方便生活方式。


见图:北京朝阳门银河购物中心效果图

当你进入扎哈事务所设计的BMW的新工厂,你很难找到有清楚隔断,全封闭的办公室,里面强烈的未来世界的设计格局,再一次体现了电脑,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无纸办公理念,一条网线,一部电脑,坐在哪里都可以即时办公,因而催生了不少灵活机动的办公空间设计。你也很难见到具有强烈权力象征意味的总经理办公室,厂长室诸如此类的设计。这顺应了BMW需要体现的打破集权式管理模式,让各部门在办公环境上体现更好的沟通和互动。扎哈事务所给BMW的设计,也证明了参数化主义能够充分适应这些意识形态的转变,并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


见图:落成的BMW在莱比锡的新工厂

参数化主义的基本设计观和实践原则,决定了它独特的优越性。它最能适应巨变的社会生活形态下,对建筑的崭新要求,并把握未来建筑的走向。

Schumacher(2009)认为,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历史折中主义,现代主义,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史上,里程碑式的风格(Epochal Style),他们在不同时期,开创了建筑设计的新纪元。他进而前瞻性地指出,参数化主义,这种崭新卓越的建筑风格,最可能接过现代主义大旗,开创建筑设计新纪元,它的崛起,正在承担起这一使命。之所以大胆作此推断, Schumacher做了如下阐释。
一种革命性的风格的发展,需要有技术和社会形态的革命为客观历史条件,同时还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并满足这种变革。
以现代主义的诞生为例,今天参数化主义正面临着相似的历史机遇。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为现代主义风格的出现奠定了客观技术条件。工业制造工艺,工业制造体系,新的建筑材料等突破性的发展使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能够从受制于古典主义时代的工匠工艺和以石材为主的建材限制的客观条件下走出来,于是才有了以现代主义风格为特征的外形及审美模式的突破。同时在当时的民主大众社会(Democratic Mass Society),追求平均主义的新意识形态下,表现在建筑设计领域,于是产生了大批,标准化,具可复制性的“批量建筑”。实质上这是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或者建筑设计领域对这种变化作出的反应。可以说,现代主义风格是当时社会生活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今天电脑数字化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全新的建筑风格的崛起创造了客观条件。
加上网络技术的应用,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甚至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地球越来越平,全球一体化使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交流更加频繁,在意识形态内,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多元价值观的尊重等等,都给建筑设计提出了崭新的要求,需要体现并适应这种变化。象其他领域的革命一样,一个新建筑时代呼之欲出。 
而继现代主义风格,虽然一度出现过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这些相对创新的风格,但是实践证明,他们只是在现代主义的框架内,注入了新鲜空气,于是如昙花一现,渐行渐远,并没能成为现代主义的接力棒。
建筑设计的革命,最显而易见的是体现在各种风格的演进。在一种风格内部,随时间,它在发展完善,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同时更体现在不同风格之间的过度,到彻底颠覆旧的风格,形成质变。
回顾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建筑研究和实践,早期的作品具有解构主义特征,但是它经历了一个从解构主义到今天参数化主义的过度。在解构主义风格里,已经开始打破传统设计里,几何图形的简单组合,而讲究各个部分之间的穿插,交错等等。但是锋利突兀的菱角,和尖锐的线面,更容易给人造成混乱感,平滑流动的线条更具可塑性,自然,流畅。参数化主义风格,更能适应新形式下,对建筑的要求。因而扎哈事务所,从早期解构主义中慢慢蜕变,开始了探索和实践参数化主义的历程,十几年这种风格连续不变,至今没有更具号召力的风格诞生,同时它也没有被其他风格吞并,反而在褒贬不一里,慢慢成熟,实践参数化主义的建筑师队伍也不段壮大,本文开篇即从学术,实践多个方面介绍了这种现状。它正体现了参数化主义的生命力。
可以讲以往那些开创设计新纪元的风格,往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技术高度发展,同时崭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取代了习以为常的传统,从而推动了全新设计观的诞生。但参数化主义不同,它显示了它更为超前富于创造力的一面。比如现代主义风格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参数化主义的理念是建筑师大胆的想象在前,然后一直等待着时机成熟,这就是为什么扎哈事务所的设计在相当长时期停留在纸上,不要说建成,就是精确出图都困难,所以难以真正推广。应该讲,是电脑数字技术的深度推广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两者推波助澜,成就了扎哈事务所的建筑理想,随后,这种崭新的风格,又进一步挑战数字化技术和工程技术,形成了风格和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彼此促进(Schumacher,2004)。从此角度,参数化主义对于建筑发展的贡献尤其值得书写一笔,因为它是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下,超前的思维在等待技术时机的成熟,让建筑从想象中站起来,变成现实。而现代主义风格是客观条件催生的风格。
正如本文开篇即指出,一种崭新设计观的诞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对客观世界的影响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这种思维模式和实践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新的世界就最终脱颖而出。Schumacher认为参数化主义其实已经普遍存在,在其他实用设计领域,比如日用品,家具,工业设计等,参数化主义其实已经被更广泛的实践和接受。较其他领域,客观现实对建筑设计有更严格的要求,即使如此,经过大批参数化主义建筑师十几年的探索和广泛实践,已经证明:参数化主义设计不仅实用于强调个性化的文化公用建筑,同样适用于其他建筑类型,比如购物中心,大型写字楼,在规模上,不仅适用于大型建筑,也实用于私人别墅,小型流动展馆。参数化主义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生活。世界在无声的改变,从物质世界到社会形态的革命性转变,参数化主义的诞生和崛起,正是这种转变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体现,一个新建筑时代正在到来。(Schumacher,2009)
                                                                                                            

 

参考文献:

Haberlandt, k.(1999).Human memory: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Needham Height, MA:Allyn & Bacon
Kohler, W.(1927) The mentality of ap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Kohler, W. (1940). Dynamics in psychology. New York: Liveright.
Schumacher, P.(2004) Digital Hadid: Landscapes in motion. London: Birkhauser
Schumacher, P.(2009). Parametricism  -  A new global styl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AD Architectural Design – Digital Cities, 79(4).
Schumacher, P.(2010,May 06). The parametricist epoch: Let the style wars begin. AJ  - The Architects’ Journal.  231(16).
Schumacher, P.(2010)The autopoiesis of architecture.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Ltd.
Sternberg, R.J. (2006). Cognitive Psychology (4th ed.)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Chandler, C. (2004) Psychobiology. In G. Davey(Ed). Complete psychology (pp.120-136).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Wertheimer, M. (1959). Productive thinking (Rev.ed.).New York: Harper & Row.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5)

[1] According to Gestalt Psychology, which is a theory of mind and brain positing that the operational principle of the brain is holistic, parallel, and analog, with self-organizing tendencies. The Gestalt effect refers to the form-forming capability of our senses,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visual recognition of figures and whole forms instead of just a collection of simple lines and curves."  Gestalt Principles of Visual Perception: The whole differs from the sum of its individual parts.
[2] Figure ground perception is one of Gestalt perception principles, i.e. what stands out from versus what recedes into background.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see both sets of objects simultaneously. (Sternberg,2006)



go back to WRITINGS